生活在别处

八毫克的中南海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60小说网 www.360xs.cc,最快更新八毫克的中南海文集最新章节!

    念中专的第二年,跟我同村的两个小兄弟决定不念了,他们父母发现了我们所学专业没有价值和前途可言,学校的宣传带有蛊惑人心的欺骗性。他们替自己的孩子做了选择,当机立断。

    因为我们三个的父母关系很好,所学专业也是他们一起商量确定的。既然决定要中断此专业的继续学习,他们再一次聚集一起商议。

    我们三个人,三对父母,在一个小兄弟的家里商量。

    两个小兄弟没有坚持什么,听取父母的忠告和安排,就此低头不语。我父母问我怎么想的,我稍稍思考了一会儿,说出了我的想法。

    当时我有一点激动过度,说了很多慷慨激情的话,总的意思是要坚持上完所学专业。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和坚持的理由,现在想来,纯粹荷尔蒙肾上腺素的作用,说了一堆口号式和标语式的套话空话甚至大话,类似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青春我主持等等专横霸道的话。但在那一刻,让我沉迷述说里的真正原因是:我第一次替自己做主。我即将所说的每一句话决定了我以后的人生和生活,后果无论好坏,我都要自己承担负荷起来。

    那个场景我记得很清晰,我像辩论选手一样,说话时铿锵有力,脸面发红,大口吸气,徐徐吐出话语。就想在第一辩里结束比赛。

    我能继续上学了。

    我没说出我最私心的理由。

    其实让我坚持不放弃的最根本理由是我想看海。

    山东青岛有海,我们第二年要去那里上学,这是我从西安的工地上确定了之后才决定回家的。

    那时我已基本适应建筑工地上的生活,也可以说我认命了,不想再折腾了,况且在工地上碰见了我旧时的好友。我们一起上下班,还在超市里买了一张马修连恩的轻音乐专辑狼。他教我辨认盗版cd和正版cd之间的区别。教我水电工的技能。还带我去了大雁塔广场看亚洲第一的音乐喷泉。在南小巷尽头对面街道的书店里,我还碰到我表姐。翠华路有我堂哥和大伯母在财经学院里面开食堂,还有我儿时一起长大的几个发小。再后来我还知道了我另外一个表姐在小寨附近开小饭店。

    我大伯母像养自己亲生儿子一样从小看着我长大。堂哥也喜欢我,还记得小时候最好看的一套衣服就是他买给我的。两个表姐从小就长的很漂亮,我一直喜欢她们,找一个跟她们一样漂亮的女朋友或媳妇是我的愿望。

    我觉得我可以这样过我的打工生活。想吃一口家乡的饭菜,就去堂哥那里。想看书听歌就去街口书店里找我表姐。想找人一起出去遛弯,就去找我朋友。想回家,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到家啦。

    一切的安逸计划顶不上大海的一丝咸腥味道。

    我来到青岛,一切不出所料,那所学校所教最多的就是怎么样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怎么样遵守纪律,怎么样爱护学校环境,怎么样把厕所打扫的跟宾馆的厨房一样。至于怎么样把你教会让你有一技之长,他们似乎没有多想。

    在那个三面环海环境宜人的岛上,最多的就是中专技校。这些学校对本地最大的贡献就是忽悠来了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来此消费,然后学年结束,推向社会,就成了本地工厂的廉价劳动力。

    我在岛上结束了我的初恋,我在岛上荒唐的虚度了一年半的青春,我在岛上依然无一技傍身,前途迷茫暗淡。但我在岛上看见大海,再一次顶过所有的损失和惨痛经验。

    看见大海的那一刻,虽然不及我想象中的那样,但总算如愿以偿。

    我开始像在西安打工一样计划安排我在青岛的打工生活。

    找一个厂子,买一辆自行车,租一间房。房子要靠近海,步行的距离最多十分钟,最好有一扇窗户,推开,即可见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景色,可见日初和日落,海平线远在天边。找一个女朋友谈恋爱,养一只猫或狗,种两盆花,弄一个书架,填充摆好。喜好一件乐器,摆弄一种机械,收藏散落的孤寂和回忆。

    一件一件完成,一步一步实现。

    现实跟童话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需要动手一个只需要动脑。它们的前提是先得吃饱活着。

    吃不饱的现实让一切虚幻没有边际。

    我开始在工厂上班,仅仅两个月我发现,工资所得扣除日常开支,仅剩的百十来块钱,要想实现我的计划,简直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攒钱,还不说,时不时的得给家里寄点钱应个急。我开始觉得,有些想法太过天真,太过理想。从小到大,侵染文字世界里不能自拨,总觉得书中的某种生活场景就是我将来的现实生活。有些爱恨情仇的纠葛也应是我生命里该有的遭遇。有些人她必定参与我的人生。全部都是一厢情愿的假象。

    有发小在厦门,偶尔取得联系,跟我说他在厦门,这边的工资待遇还不错,他上班的地方紧靠大海,出门步行五六分钟,即可看见码头和万吨货轮,可见柴油机的小渔船上的渔民在收网,分拣鱼虾。龙门吊起吊货柜的呼呼呼声犹如犀牛奔跑时的喘气。更妙的是有房子可租,房价不贵,还紧邻大海,推窗即可看见。

    我在电话这头听的迷醉,觉得那是一个比青岛要好的地方。

    我所在的岛上,熟识的人都渐渐离去,不是因为工资低,就是因为恋人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或者在岛上分手,不想在岛上相遇时她的身边站着另外一个人。原来梦想着远离老家和父母,可以自由自在,没想到自由的代价却如此之大。

    有人开始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有人开始混场子做打手。有人开始勒索哄骗,甚至抢劫偷盗。我守住守法的底线,和他们慢慢断绝往来。最后发现一个三面环海的岛上没有人认识我,我也没有想要交往的人。

    我觉得该是出走这座小岛的时候了。

    来到厦门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的人精明的带有欺辱外地人的感觉。记得客车司机把我抛在路边,说往前走十分钟就到厦门了。我提着行李箱,走了二十分钟,依然是郊区,农田片片的景象。找了一个小店打电话联系发小,打通之后大概描述了一下所在地方的景象,他苦笑不得的说,你被骗了,距离厦门最少还有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他让我等,他坐车过来接我。丢下电话,付费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又被骗了。差不多几分钟的电话要了我十块钱。我拒绝,要说法。老板手指着原本压在电话下贴在玻璃板上的布胶布上写的歪歪扭扭的几个比蚊子大不了多少的几个字。如果不仔细看,根本不会在意。说法有了,没办法只好付了钱。

    和发小去了他的出租房,进了房间,推开窗,没有看见海,看见一栋五层的楼房刚刚盖好,主体外面的竹子搭的防护棚还没有拆。他说,本来可以看见,但现在这边建了好几栋楼之后,就连海的味道都难得闻到。要看海,得走出村子。轮到我哭笑不得,直感叹命运不济。

    很快,我进了工厂干活。一个月后,我租了房子,虽然贵一些,偏一些,上班要多走五六分钟的路,但为了开窗即可看见大海,我愿意多付那一百多块。

    这个亚热带城市的气候适应起来很快。我慢慢喜欢上了它。我去的时候是夏天,但这里不会太热,干燥。有海风光临,带着咸腥味,润润的舒服。梅雨季节时,早上下午各一场雨,空气清新,晚上睡觉盖着毯子很惬意。我买了一辆山地车,经常去海边骑行。吹着海风,听着海浪的声音,看着涨潮时的海水缓缓淹掉海堤,一小截一小截。我和发小经常坐在海堤上,喝着啤酒,抽着烟,侃着大山。聊起小时候,上学时,昨天和将来。

    倒班休息时,我坐在出租屋里看书。在窗前的位置,累了就眼望窗外,看看大海。有时它平静如镜。有时它海浪声声。有时它波涛翻滚。有时它让暗礁现身。灯塔的塔基裸露。有时它比不上一条大河的壮阔。

    我被大海倾倒迷醉。

    我愿意一直与它为邻。

    来厦门两年多之后,有人告诉我,在云南大理有一个地方叫双廊。那里风景优美,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傍着一身的故事流连忘返在酒吧小酒馆。那里自行车多过汽车。那里的人都游离在体制之外,所做之事全部是兴趣使然。有画廊,夜里街头有顶级的表演,有卖cd和闲书为生的人,有游吟诗人和流浪歌手。生活慢的节奏清晰明了。日子像啤酒的泡沫在杯口绽放,飘着麦芽的香味和山泉的凛冽。那里还有一个不是海但叫洱海的湖。

    我开始向往和憧憬那个叫双廊的地方。开始攒钱,买了一套的骑行装备,准备骑行前往。思考着在那个地方靠什么维持生计。日子变的紧张有序,厦门的美感和窗前的大海渐渐失去魅力。

    有人说:生活在别处。

    我开始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