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究竟读什么

宝船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60小说网 www.360xs.cc,最快更新宝船文集最新章节!

    前些日子,有一本书非常畅销,书名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对畅销书我并不怎么在意,也无心去追求这种潮流,就好像前几年几米的漫画非常畅销,让我们记住了向左走、向右走,又过了几年六六的蜗居很畅销,让我们知道了“小三原来是这样炼成的”紧接着她写的双面胶让我们对婆媳关系胆颤心惊,她写的心术让我们对医院望而生畏。后来又读到了叶萱的纸婚、王海鸽的新恋爱时代,感觉自己变得很女人,失去了好多爷们气,于是一改前非,开始阅读冯亚光写的西路军,沉迷其中久久难以自拔,对七十多年前发生在河西走廊的那一幕悲剧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于是又找来了美国人写的毛泽东传、找来了同样是美国人写的蒋介石传,还找来了一本中国人写的马步芳传以及蒋介石亲自下令编写的中国历代战争史清代三卷,对西北马家的历史做了一番乱七八糟的研究,终究也未能发现什么。后来又一度迷恋上名人的书,比如朱军我的零点时刻,杨澜幸福要回答、柴静看见,越看觉得名人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越看越看不见自己脚下的路,于是,我又回头重读了少年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本经典著作——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陈忠实白鹿原、巴金家,感觉三十岁的自己又好像回到了十年前,那个下雨的午后,静静的坐在晏家坪破烂的教室里,一瓶凉水,一本好书,心无所虑,云淡风轻。

    重读经典,除了回味更多的是领悟,十年后再一次阅读发现这些书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因为它让你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以至于三遍五遍不厌其烦,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和思考。

    说到读书,以前总觉得自己读书很多,一本红楼梦就读了四五遍,关于红楼梦的很多研究著作也读了两三本,为了参加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曾经把一本本文学史翻到稀烂,也曾尝试着写出过几篇很长的论文,居然有大学老师说这叫做“比较文学”那时候我对“比较文学”是个什么玩意儿还一窍不通,便写出了一篇“唐传奇柳毅传与红楼梦写作手法之比较”后来又写了一篇“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心态”的论文,混了一张本科毕业证书。结束了长达八年之久的自学考试,一心一意投入到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来,对文学史的烂熟给我考研帮了很大的忙,那一年的“古代文学”我居然考了147分,满分150;可惜我的英语只考了可怜的28分,学长们告诉我这叫做“木桶原理”是考研之大忌。于是我又下决心开始补英语,从新概念英语二开始,断断续续坚持了七八年,终究没能攻克英语难关,终究没能逃脱“木桶原理”也终究没能真正意义上走进大学校园。

    结束了自考和考研,我才开始阅读一些跟考试无关的书,更多的是小说。这时候才发现自己读的书实在是太少太少,少的可怜,就那么能数得过来的几位作家,还没有读完他们的原著,对沈从文只读过边城,对郁达夫仅知道春风沉醉的晚上,对徐志摩仅能背诵他的再别康桥,对张爱玲也就只读了她写的倾城之恋和金锁记,色?戒是看电影知道的,前几年出版的小团圆我总觉得不像是张爱玲写的,但人们都说是,我也就没办法了。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也就鲁迅和巴金的书读的多些,最喜欢的还是鲁迅的朝花夕拾、巴金的家?春?秋,至于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也仅仅是知道他们的作品名字而已,原著没有一本看完过。

    从考试中解脱出来,读书不再是为了考试,便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余地,这时候我开始认真的阅读张贤亮,他的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一亿六、绿化树等,带我重温那段令人匪夷所思的荒诞的历史;不再有考试的负担,我开始细心的研究路遥,他的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以及路遥文集中所有的文字,我细细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过去,不仅看到了父辈们当年走过的路,也看到了路遥是怎样从一位“造反派头头”走上写作的路,最后成为家喻户晓的受人尊敬的作家;告别了考试,我开始认真的研读李佩甫,这位厚道的河南人确写出了一本本极不厚道的书,比如城的灯、羊的门、等等灵魂,他塑造的刘汉香就好像邻家大姐令我既热爱又感叹,他塑造的冯家昌,让我感到很不安,因为我的身边这种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且社会给予的评价和舆论都是正面的,他的背面到底隐藏着多少肮脏,令人不寒而悚;他塑造的任秋风,从转业军人到商界精英,他描写的商学院三枝花,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心计,远比美人心计要好看的多,可惜李佩甫成不了写作未央?沉浮的“瞬间倾城”也请不动林心如等美女对小说进行改编后而拍成电视剧,只好做罢;当然,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和霜冷长河、汪国真的诗都曾给我苦闷的生活带来些许的安慰和感动。除了这些,我还在关注着一个叫做顾坚的作家,他写了三本书元红、青果、情窦开并称青春三部曲,我也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细细读完,在回味青春的同时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写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中学时代”认识顾坚缘于网络,认识崔曼莉也同样是缘于网络,她写的浮沉我看了三遍,才算弄明白了乔莉是怎么从一个“小前台”蜕变为销售,才算对外企和国企有了一点根本的认识。网络是个神奇的东西,从网络上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曾了解和知晓的作家,比如非常著名的史铁生,非常著名的余华,同样非常非常著名的刘震云和刘醒龙,看了史铁生的务虚笔记,重读了他的经典之作我与地坛;仔细研读了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刘震云写的温故一九四二以及一句顶一万句,还有刘醒龙写的天行者,让我又想起了那些在农村当老师的同学们,让我又想起了那些年给我们教过书的民办教师。

    很多熟悉我的人都很纳闷,我做为一名建筑工人,不好好搞你的建筑,看这些闲书有什么用?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也一度这样认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兄弟也曾对我读这么多的书表示惊讶,其实上面列举出来的这些都还不算什么,差不多十分之一左右,还有很多看了一遍就丢开了,比如程海写的热爱生命、比如琼瑶的小说全集,再比如贾平凹的秦腔、废都,还有莫言的檀香刑、丰乳肥臀,以及张炜长达四百多万字的你在高原,厚厚的十本。

    列举完中国的就是外国的,外国的小说我读的并不多,首先最不喜欢的就是外国人的名字,实在是太长,一本书读完甚至都记不住三两个主人公的名字,所以也就读的有些稀里糊涂,但有几本也给我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色彩,比如静静的顿河、飘、简?爱、百年孤独,当然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完之后不光是主人公的名字我记不住,就连作者的名字我也记不住,时间久了,书中的情节也有些模糊起来。

    除了读小说之外,我平常最爱看的两本杂志是读者和小说月报,家里收藏了自一九八一年读者创刊以来三十多年中发行的大部分旧杂志,也坚持订阅了两年读者,小说月报相对少些,但也有几十本不同时期的刊物,这类书曾经一度成为我出差旅途中必备的一件行礼,陪伴我度过了很多个在火车和机场上的日子。

    读了很多书,究竟在读什么?这个问题今天还是第一次提出,真的不知道在读什么,只听人说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借助现代发达的交通工具,我走过的路何止万里,简直有几百万里或者几千万里,但是读过的书显然达不到万卷,充其量也就一百多本(杂志不算),离“万卷书”还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也许今生都不可能达到。那么,我们读这么多的书,究竟在读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现代科学还很难准确的回答,我也就不费这个脑细胞了,继续读我喜欢读的下一本书。

    只要喜欢,就找来读读,这是我读书的一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