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

宝船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60小说网 www.360xs.cc,最快更新宝船文集最新章节!

    春天已经来到,太阳暖暖的。沉寂了整个冬天,院子里小树开始发芽了,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有些不知道自己成天在做什么。

    今年正月初四开始,老家开始翻盖新房。正月十六立木,姨夫不小心从楼上摔下来,地下有一个大土块冻的结实,垫到了他肩膀上,幸亏没摔到头,不幸中之万幸。只是受了点疼痛,没有伤着骨头。

    今年阳历三月一号,儿子开始上幼儿园,开始了一个新的生活阶段。做为父亲,我真的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小说写作,从过年时就停下了,已经将近一月,没写一个字,故事框架忘的差不多了。准备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开始重新写。

    今天,我到兰州交通大学领来了我的第二个本科毕业证书,也就是说要结束我长达十年之久的专业不对口了,但是拿到毕业证时,心中尽然有一丝莫名的失落,好像我从此与学生这两个字就告别了似的,是啊,也该告别了,儿子都已经上幼儿园了嘛,但是我不敢想像,不学习的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为了工作,我依然要参加执业资格考试,依然离不开学习,当然这种学习是一种强迫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兴趣方面的学习,尤其是文学,最近一段时间读了冯亚光写的西路军,曾幻想写一部以西路军被俘女战士生活遭遇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写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怀揣梦想,投身军营,写她们战败后被俘受尽欺凌,但是心中的信念依然不减,写她们在革命胜利后的喜出望外,写她们在人民革命战争胜利后得不到承认时的巨大心理落差,写她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忍辱负重,写她们在文革中遭受非人待遇,写她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四十多年后的她们,已经白发苍苍,留给人们一个无尽的深思。

    最近还在关注一个历史事件——陕甘回乱,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涉猎的禁地,清朝同治年间,陕西甘肃回民发生暴乱,残杀汉人,十庄九空,据历史记载死亡两千万人,比南京大屠杀还要残酷,而这次屠杀却是回民与汉民之间的互相杀戮,从小就听爷爷讲起过当时躲避回回的故事,村子里依然修筑有堡子,据说陕西甘肃一带的堡子大多数建于这一时期,主要是用来躲避回回,小时候见过家里藏的长矛,据说也是为了防预回回,小时候孩子不听话,奶奶总会以“回回来了割耳朵”吓唬我们。这种种民间传说以及大量的历史遗物证明,当时确曾发生过一场非常大的屠杀,血流成河并非传说,而是历史事实。历史题材的小说也可以写一写。

    陕甘回乱最后以左宗棠的湘军胜利,以白彦虎为首的回族沿河西走廊到新疆,一直逃到边境线以外定居,形成一种新的民族——东干族。以陕西甘肃方言为主的一个民族,至今以有十二万人之多。据说当时只逃出去了五千多人,其余的被饿死冻死在新疆,还有一部分被湘军杀害。在冷兵器时代,如此规模的大屠杀,实属悍见。同治年间到底出了什么事,国内有洪秀全起义,有义和团起义,有捻军叛乱,有回民造反等等流血冲突,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这个时代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值得细细去研究。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农村人进城,农村土地荒废,学校停课关门,大量农民进城,大量青年人进城,农村留下的,除了老弱病残就是老弱病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房价、交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给农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含辛茹苦的供给孩子们上学,将来渴盼着光耀门楣,没想到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参与了传销,母亲早以白发苍苍,盼儿心切,但是大学生儿子刚刚脱离了传销组织又入虎口,参与赌博等等。网上有一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一批“方鸿渐”式的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确忽略了最为珍贵的人间亲情,等待他们的又将是什么呢?这也是一个值得大写特写的领域。

    当然,对于自考生的追寻,对于中专生的历史命运,以自考生做一次全面的总结。

    长时间不写东西了,确实有些生疏,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更不知如何遣词造句,语文的基础太薄弱,确实不适合写作,但是,我依然要坚持写下去,不为别的,只为了儿时那个可以写大书的梦。有梦,生命才会精彩。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写作首先要感动自己,有一段时间我变得特别敏感,好像又回到了十几年前的学生时代,翻看学生时代的日记,翻看那时的照片,思绪完全被伤感包围着,过了年,这种情绪渐渐的远去了,对于小说的创作欲望确与日俱增,但是我迟迟没有动笔,我在等待,等待着一种时机,等待着一种情绪彭渤而出。写作不像做别的事,着急了不行,必须要在心平气静的条件下,才可以创作。不是我太挑,而是在一个噪杂的环境里,我确实写不出什么东西,几乎连一个字都写不出。

    我所思考的几个领域都是比较冷门的,比如自考生问题,几乎没有人问起,就连我组建的qq群,近一段时间以来,也陆陆续续开始有人退出。主要原因恐怕还是我将近两个月时间没有写出一个字所致吧。

    如何继续写下去,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读西路军,发现冯亚光写的很乱,文学作品不像文学作品,小说不像小说,历史著作不像历史著作,野史不像野史,传记不像传记,我不知道该用何种体裁来界定,甚至于连时间顺序都很乱,一会说东一会说西,第一部浴血河西,大体上是从时间顺序上来写的,但是到了第二部,时间的概念就不明显了,又好像是以人物为线索,总之觉得很乱,而且写的也有好多地方前言不搭后语,从网上查看相关资料,又很匮乏,但是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史记,史记就是用写人的手法来记历史事件,古代文史不分家,而西路军的作者冯亚光,也是这种写法,文史不分的写,大多数可以看作是对于当年老红军的采访实录。也许这才是最为真实的历史。

    当然我准备写的小说,并不是想反映这一段历史事实,而是着眼于对人灵魂的拷问,以及对于信仰和信念的探讨等等方面,思考一段时间再来说这件事。

    二o一三年三月五日

    灵感转瞬即逝,刚刚想起什么,转眼就忘了。

    已经说不清楚为什么会喜欢上了文学,但是从我的本性来说,我好像并不适合做文学,其实我对数字更为敏感一些,可惜没有机会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只好也只能爱上文学了,文学在我中专时代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成就了我的前半生,后半生我到底在文学的路上还能走多久,真的不好说,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会一直热爱着喜欢着文学,也会一直坚持着写作。

    人生在世,年少时代会有许许多多的爱好,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随着社会责任的不断增加,随着生活的打磨,少年时的爱好会渐渐消失,以至于无,起初迷恋过笛子,后来又喜欢上书法,曾经一度热衷于篆刻,但都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而生疏,唯有文学,一直坚持了下来,热爱读书,热爱小说,也曾模仿着写小说,一度痴迷到难以自拔的地步。坚持了十年之久的自学考试,从中专生到自考大专、本科,一路走来,领略了一番不一样的风景,文学打开了我对这个世界更为广阔的视野,看见了更为深远的世界,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最为难熬的失眠,长达十几年的失眠之症。

    过去了,文学伴我走过了整个的少年时代,如今已是而立之年,仍旧踏步在文学的路上,没有发表过一篇作品,确在梦想着写长篇小说,梦想着一鸣惊人。不知道这样的梦还要做多久,不知道这样的路还要走多远,但是我依然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