诀别红楼

陈梦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60小说网 www.360xs.cc,最快更新陈梦文集最新章节!

    且说凤姐儿自嫁与贾琏后,虽以精明干练而颇受贾母、王夫人等青睐,在贾府大权独揽,红得发紫,然因她无有子嗣,却又生出许多烦恼。那贾琏更是借口宗祧无继,招婢纳妾,沾花惹草,淫乱成性,不一而足,而眼中对凤姐儿愈来愈不正瞧了。因而他们的独生姑娘巧姐儿,便成了凤姐儿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在她沉疴难愈时,心中就更撇不下她心爱的女儿。于是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凤姐含泪将巧姐托付给她曾周济过的刘姥姥,也确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果然,凤姐儿辞世之后尸首尚且未寒,巧姐儿便遭到“狠舅奸兄”的暗算,险些儿被卖给一外蕃为妾。幸有平儿等左右周旋,刘姥姥仗义相救,偷将巧姐儿接到乡野避难。后来,刘姥姥不仅将巧姐儿“完璧归赵”还亲自作伐为巧姐定下终身大事,令贾府上下皆感满意。红楼梦对巧姐儿的故事便叙到此处为止了。有看官不禁要问:后来巧姐儿却是何样下场?她的命运到底又是如何呢?还请诸位莫要性急,听在下慢慢分解便了。

    原来当时贾琏远行至配所探望贾赦疾病归来,中途听得当今隆恩、降旨大赦天下之讯,心中大喜,日夜兼程往回赶。到了家中,又闻知他走后巧姐儿险遭毒手,是刘姥姥扶危济困,拯救巧姐免于水火,恰遇是日送回府来,更是悲喜交集。于是,他见了平儿,情知巧姐之事多亏平儿费心耗力,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不好说别的,只是心里十二分感激,眼中不觉落下泪来。自此贾琏益发敬重平儿,在贾赦蒙皇恩赦免归家不久,便按大礼把平儿扶为正室,且颠鸾倒凤,恩爱有加。从此,平儿更是悉心照料巧姐儿,无微不至。正是:

    只因俏娘惜孤女,换得鸳帐伴郎君。

    这日晌午,贾琏回到房中,见巧姐儿正在对着铜镜自绾发髻,便进里间向正在铺床叠被的平儿道:“我正要找你呢!丰儿、小红她们已经回来,现在在前头吃饭。方才我吩咐她们,吃完饭过来就留在你身边服侍罢。”平儿扭过头来道:“按说她俩原是服侍奶奶的,奶奶下世后她们双双告假回家,如今又回府来,可知在乡下日子也多有不易。不过,眼下咱府的境况已大不如从前,也不必如此奢侈了。我看,就让丰儿跟着我,叫小红服侍小姐罢!巧姐儿也那么大了,身边也该有人照管了。”贾琏听了,笑着照平儿脸上拧了一把,道:“你呀,比那死鬼可真是天上地下一般。”平儿也笑着躲开贾琏,到外间去告诉巧姐去了。

    谁料那巧姐儿竟是不从,嚷道:“使不得的!我不要人服侍!看人家乡下,农家野户们谁伺候谁呀!我如今已经习惯发自个儿照管自个儿,挺自在的,我就特烦有人像影子似的整日价围着转圈儿。”平儿再三劝解,怎奈巧姐硬是不依,便知巧姐儿一来性气如她亲娘一样刚硬,二来刚在乡下避难些时日,回来后便像换了一个人,一味看不惯贾府各色人等及吃穿用度,只夸赞乡下人的人情习俗,竟有点与贾府格格不入之态,因此也就依了巧姐儿的意思,不再强劝,便忙去前头接丰儿、小红回来。

    平儿见了丰儿、小红,嘘寒问暖的,感动得她两个直掉眼泪。三人厮跟着刚走到粉油大影壁旁,便听身后有人喊道:“二奶奶且住!”回眸一看,原是刘姥姥携着青儿来了。平儿忙笑道:“不知哪阵风把您老人家给吹来了?”刘姥姥上来便要跪下,平儿忙拽她起来。刘姥姥道:“二奶奶近来身体可安?早听说奶奶你与二爷行了大礼,只是村野事琐,未得及赶来面贺。得罪,得罪!”平儿道:“这是说哪里话?自家人,不必如此客气。您老可吃过午饭?”刘姥姥又拉住青儿的手道:“吃过了。在二太太那里吃的。”说着,又拉住平儿的手,悄声道:“我这一回来,找你有事的。”平儿听了,便领着刘姥姥、青儿、小红回到房中。

    那巧姐儿正在屋里瞅着窗棂发愣,忽听有人嚷嚷着进了院门,探头一看,见是刘姥姥和青儿等,蓦然喜出望外,飞快跑上前来,扑嗵跪在地上向刘姥姥磕头,慌得刘姥姥连忙将她扶起来,连声道:“哎哟,这真折煞老身了!折煞老身了!”巧姐起来,又拉住青儿的手,二人笑个不止。巧姐儿拽着青儿道:“姐姐,走,我带你进大观园玩去!”平儿道:“别去玩得太久,里面荒凉呢。”二人哪里听得进去,手拉手飞奔而去。

    再说大观园现如今因久已无人居住,人去楼空,不免显得破败荒芜,凄凉不堪。巧姐儿拉着青儿,,便在亭台楼阁、垂柳修竹间嬉戏打闹,倒也十分开心。到了潇湘馆门前,二人累得坐在石凳上。巧姐儿将采来的一束野花戴在青儿头上,青儿也去采来一束野花,戴在巧姐儿头上——二人相视笑着。

    一会儿,巧姐儿低声问青儿道:“板儿哥在家干嘛?”说完脸自红了。青儿见状,噗哧笑出声来,故意逗巧姐儿道:“庄户人家,还能干嘛?不过尽心侍弄田地,盼个风调雨顺,岁安年丰,也好讨个女人呗!”说完,青儿歪着头反问巧姐儿道:“你打问这个,有何高意呀?”巧姐儿捶了青儿一拳,道:“死丫头,人家就不兴问问啦?”接着她又长叹了一口气,说道:“青儿,说了你也不会相信,我倒是真羡慕你们庄户人家呀!”青儿听了,拍手笑道:“哎哟哟,真真是出了邪啦!不料想千金小姐竟羡慕起荆钗民女来了,稀罕!稀罕哪!”

    巧姐儿却笑不出来,一本正经言道:“青儿,我并无心思和你开玩笑的。自打从你们家回京城之后,我就越来越把这富家生活不放在眼里了。生在这诗礼簪缨之家,我虽为女流之辈,竟也念过几本书的。古人有训曰:‘人皆以饥寒为患,不知所患者正在不饥不寒尔!’又曰:‘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像你们庄户人家,只知我们这样府第个个锦衣纨裤,饫甘餍肥,声色犬马,尽享其乐,殊不知人人皆是行尸走肉一般,且彼此竞豪奢,比淫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不知道,苟活于其间,真让人憋闷得要死啊!至如今,我才深知宋词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两句真乃高人妙语”

    青儿听到这里,笑着打断巧姐儿的话,道:“既你这么说,干脆我与你换换如何?”巧姐仍无笑意,道:“若有此可能,敢情我还真巴不得呢!我打心眼里敬重寻常百姓。像板儿哥,他勤劳躬耕,挥汗稼穑,凭自己的双手活人混世界,他才是大丈夫呢!相比之下,我们贾府那些男人们显得是何等猥琐,何等渺小”青儿又笑道:“你呀,说我哥一大篮子好话,何不干脆嫁到我家,做我的嫂嫂呢?”巧姐儿羞得面红耳赤,举起拳头连连捶打青儿,口中嗔道:“死丫头,说着说着就没边儿啦!”

    恰好此时小红跑来,老远就喊道:“哎呀二位姑娘,快回去罢!二奶奶和姥姥叫你们呢!”三人这才嬉笑着跑出了大观园。

    你道平儿和姥姥叫巧姐儿回屋竟为何事?原来只因巧姐儿在乡下避难时,刘姥姥为巧姐儿谋了一门亲事,乃是庄上姓周的富户,家财巨万,良田千顷,原是王夫人、贾政、贾琏、平儿都点了头的。今日刘姥姥又进贾府,便是为了这门亲事,是受周家之托,来求贾府择日行定亲之礼。对此,平儿口中答应着,心里不免为难,因她曾将此事告知巧姐儿,可巧姐儿不知何因只是不从;再说凤姐儿刚刚去世,巧姐儿可怜见的,她也不忍伤孩子的心。于是没等把巧姐儿喊回来,平儿就暗自决定此次先不惊动巧姐儿,待日后再细细劝导她认亲不迟,一面对刘姥姥道:“您老先回家去,近日即捎去口讯。”刘姥姥只得领着青儿离开了贾府。

    当夜,平儿来到巧姐儿房中,见巧姐儿正在烛前坐着愣神儿,便令丰儿送过茶来,坐在巧姐儿身边,拉住她的手,道:“巧儿,想什么呢?”巧姐儿回头望了望平儿,一头扎进平儿怀中,伤感地言道:“母亲,告诉我,人为什么总是不能够做自己愿做的事儿呢?”平儿抚摸着巧姐儿的秀发,一面思忖良久,娓娓道:“巧儿,我知道,你又在想周家的亲事罢?别想啦!若你真不乐意,就缓缓再说罢。来,咱娘儿俩下盘棋散散心,如何?”巧姐哪有心思下棋,仍是穷追不依:“不,母亲,我要你回答我。”

    平儿见推托不得,便叹口气说道:“人生在世上,就像这棋盘上的子儿,虽然可以自由运动,但并非可以天马行空,因有许多规矩不可以超越的。譬如车可行直路,马就不行,而且所有棋子儿又必得在棋盘范围内走动,不能越框一步的。”巧姐儿听了道:“那末,若果有人硬是不从规矩,依自个儿的意愿行事呢?”平儿道:“那是万万不可的!做人都得有个规矩。要是都不要了规矩,那这天下不就乱了套了吗?”巧姐儿摇摇头,一字一板地说道:“母亲,并非孩儿不孝,若让我嫁与周家,断无听从之可能的。”平儿蹙眉道:“你不是常说愿在乡野安居乐业吗?如今何出此言?”

    巧姐儿眼睛一酸,便有泪珠滴了下来。她望着平儿道:“我所说志在乡野,是指愿意过那种自耕自食的生活,并非是离开贾万贯,再寄身于周千顷呀!我忘不了在乡下时板儿哥说的话:‘别看你们贾府钟鸣鼎食的人家儿,我压根儿不眼馋,只不过多出几个伤风败俗之辈罢了。’他说他小时候来咱府里也是馋猫似的直流口水,可如今惟为此汗颜而已!”平儿看一时半晌也理不出个结果,便道:“看来你是十分固执的。好了,天已不早,你也歇息罢。咱们改日再谈就是了。”

    其实,平儿有所不知,巧姐儿拒婚的根本原因,是她在乡下期间,与青儿的哥哥板儿因两情相悦,早已堕入爱河,虽未有媒妁牵线,却也是海誓山盟。可如今要让她嫁与陌生人,她怎能撇下板儿呢?人就是如此,心之所向,意之所至,什么忠孝节义,什么门当户对,就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如此道理,平儿哪里知晓呢?

    平儿回到房里,躺在榻上,思量着巧姐儿的亲事和巧姐儿的话语,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她想道:“此事二老爷和二爷原答应过的,可如今巧姐儿却执拗不从,这可怎么办呢?”这样想着,更鼓已经敲过三下,平儿仍大睁双眼未曾入梦。

    又不知过了多久,丰儿从外间进来道:“二爷回来了!”平儿这才记起贾琏已出去大半夜。那贾琏进了内室,见烛光摇曳,榻上平儿还睁着眼,一副憔悴样儿,便问道:“夜已近丑时,为何还没有入睡?”平儿没好气地道:“等你呗!”贾琏揶揄道:“等我何苦呢!又不是新婚燕尔。”平儿坐起来道:“我还没问你呢!你又为何这般时候才回来?该不是又去找哪个婊子去了吧?”贾琏一听慌了,道:“你拿我开什么心哟!疑神疑鬼的,近来家境每况愈下,我还有那个心思呀!”平儿一笑,道:“你有心思没有心思我不管的,只一条,你的宝贝姑娘的事儿你可管不管?”

    贾琏听了忙问道:“巧儿她怎么啦?”平儿回道:“她呀,对那桩亲事怎么也不点头。”贾琏道:“为什么?”平儿道:“我也说不清楚,她说起来倒是一套一套的,反正是吃下秤砣铁了心,再不从这门亲事的。”贾琏听了便火了,喝道:“大胆孽种!竟敢违抗父命?”平儿见状慌了,问道:“你要怎的?”贾琏道:“明日我要拿她是问!”平儿道:“她要还是不从呢?”贾琏剑眉一竖,道:“她敢!看我不揍扁她!”平儿听了忙劝道:“那是万万使不得的呀!”贾琏问道:“你道怎讲?”平儿道:“巧儿她自小命苦,多病多灾,又兼少年丧母,实在可怜。看在她死去的亲娘的份儿上,你千万不可对她滥施家法,求你啦!”

    提及凤姐儿,贾琏眼里也不由酸兮兮的。有道是“一日夫妻百日恩”啊!更何况凤姐儿咽气前曾拉住贾琏的手反复交待:“你可要多照看听那苦命的巧姐儿呀”此时,听平儿一席话,贾琏也觉无可奈何,长喟一声,颓然坐在榻上,半宿不语。

    次日一早,贾琏草草盥洗一毕,就去上房向王夫人请安,顺便禀告了巧姐儿的拒婚之事。王夫人听了,沉吟良久,方叹气道:“唉!看来如今这世道要大变了,奇异的事儿硬是一桩连着一桩。你说,放着这荣华富贵不知享用,却异想天开作孽呀!宝玉走了,惜春走了,眼下这巧姐儿也犯了傻。唉!不可理喻,不可理喻呀!”贾琏问道:“依太太所见,此事该如何处置呀?”王夫人思忖片刻,道:“既然如此,若是我们首先悔婚,有辱我们贾府的名声。我看,不如趁早背着巧姐儿将婚事定了,再尽快操办嫁妆,择日把她嫁过去;待生米已然做成熟饭,量她也无可如何了。”贾琏听了,虽觉于心不忍,可又无他计可施,只好应承下来。正要退下,王夫人又叫他回来,道:“回去告诉平儿,此举要秘密进行,不可让巧姐儿知道。”贾琏唯诺着退了出去。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这日午饭后,巧姐儿欲排遣心中郁闷,走出院门散心。来到前厅院里,见佳蕙、茜雪等人正在扑蝶嬉戏,就先自乐了,正要奔上前去同玩,倏见后角门有一个人影匆匆闪过。她一眼认出是刘姥姥,不由心中掠过必丝暖流,忙叫着追上去:“姥姥,姥姥!您何时来的?怎的没去看我?”刘姥姥见是巧姐儿,一时显得惊慌无措,口内讷讷道:“嗯,我这才来。巧姐儿,你、你还好吗?”巧姐儿紧紧拉住刘姥姥的手,撒娇道:“您来了不看我,我会伤心的。”刘姥姥道:“哪里,哪里只是只是我今日事儿急,还没顾上去你屋哩!”巧姐儿道:“姥姥,你今日走的时候也带我回去罢!回来这些时日,都快把我憋死啦!我要回乡下去!”

    那刘姥姥此次来到贾府,原是向平儿通报周家婚事筹备情况的,这时听说巧姐儿要去乡下住,心中忽然一亮,思忖道:“若让巧姐儿再去乡下住些时日,我就有机会再开导开导她,或者她竟允了这门亲事,也未可知。”于是便向巧姐儿笑道:“使得!使得!我这就和你父母说去,今儿个就叫你跟我回乡下去!”巧姐儿一听大喜,拉起刘姥姥的手回屋向平儿报信去了。

    那贾琏、平儿见刘姥姥又被巧姐儿领了回来,还以为巧姐儿知道了底细,不由紧张起来。于是,刘姥姥向贾琏、平儿提及了巧姐儿所求之事。贾琏倒没说什么,独平儿不允,说道:“巧姐儿这孩子实在命苦,自幼病多灾多,未成人就失去了亲娘。前时她到乡下小住,乃无可奈何之举。如今终于回来了,断不能再让她去受罪的。况且乡下贫穷,我们也不忍心再给穷亲戚们增添麻烦了。”刘姥姥听了,方才想好的话竟再也想不起来了,唯点头哈腰而已。可巧姐儿一听,顿时便拉下脸来,叫道:“我不!我不!在家里把人就憋死啦!我要去乡下清静清静!”平儿正色道:“巧儿,不可太任性啦!上次叫你去乡下,中因你遭了大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眼下,你已然是待字闺中的小姐,若长住乡下,成何体统啊!”

    听了平儿的话,巧姐儿扑嗵给平儿跪下了。她泪流满面,哽咽着道:“母亲,请看在我死去的亲娘的份儿上,您就依了我罢!人生一世,不就图过个心情畅快吗?眼下我乐意这样,您何苦给我找罪受呢?”此时,贾琏在一旁终于沉不住气了,喝平儿道:“平儿,不要管她啦!就随她去乡下罢!即使她在那里死了,我也不会去瞧她一眼的!”平儿狠狠瞪了贾琏一眼,说道:“你如此腔调,还配做一个父亲吗?”一面皱眉思索着,上前拉起巧姐儿,早有泪珠涌出眼眶,哄劝巧姐儿道:“孩子,起来吧!我的乖儿!不要说了,这下乡散心之事,且依了你。可你在乡下不要住得太久,太久了我和你父亲会想你的,你亲娘在地下也会想你的。”巧姐儿听了便大哭起来,又跪下给贾琏、平儿叩头,啜泣着道:“多谢父亲母亲啦!女儿此去乡下,多则半月,少则十日便回来,望勿挂牵孩儿,你们多保重自个身体便是了。”刘姥姥也在一旁撩衣襟抹着眼泪,道:“这就好!这就好!我的乖儿,就跟我老婆子走罢!”平儿揩着眼泪,向刘姥姥道:“姥姥,你跟我去内室一下,有几件用不着的衣裙,你带回去看谁能穿就穿罢。”刘姥姥千恩万谢着随平儿进去。

    平儿一面收拾旧衣物,一面悄声对刘姥姥道:“姥姥,巧姐儿这次到你家里住,你可要对她多加开导。她总是孩子家,不懂事体,别让她因任性而毁了自己的前程。”刘姥姥连连点头道:“记着的,记着的。其实,我想把她领回乡下,就不想趁机多劝她的。奶奶尽管把心放在肚子里,我老刘保证开导得叫她对这门亲事服服帖帖,满满意意。”说完出来,便带着巧姐、青儿上车出了贾府,奔乡下去了。

    话说那贾巧姐倒也守信,乡居半个月果然如期回京。而贾府里趁她在乡下,紧锣密鼓,已经将巧姐儿的嫁妆操办停当。既然事已至此,贾琏、平儿便把婚期告诉了巧姐儿。谁知巧姐儿此次回来精神极好,竟对婚事满口答应,倒使贾琏和平儿多有出乎意料之叹。于是,贾琏、王夫人自不必说,把个平儿乐得心里直开花。她天天夜里三更时,便起床到上房凤姐儿的灵位前燃香焚纸,口中念着:“奶奶神灵在上:您走后,贱婢时刻没有忘却您的临终嘱托,现已为咱们的宝贝女儿寻得一如意郎君,虽不算门当户对,也算是殷实人家,巧姐儿进了周家门第,万不会受半点儿饥寒的。望奶奶魂灵也保佑咱们的女儿一生安康,万事如意罢”每每说完,平儿总是泪流满腮。

    说话间已是这个月的初六日,吉日黄道,是巧姐儿的大喜日子。吃过早饭,贾巧姐跪在凤姐儿的灵位前嚎哭了好一阵子,方揩去泪水,回房中由着丰儿、小红为她打扮梳妆,穿红挂绿起来。这里尚未装扮停当,已有丝竹锣鼓之声自外面隐隐传来。又约一个时辰,便有一顶红得耀眼的花轿进了院门,后面箫鼓齐鸣,琴瑟共和。左右又有十二对宫灯列队,也实在新鲜别致。于是,便有伴娘簇拥着新娘巧姐儿步出房门,并扶着她,把她送进了花轿。因巧姐儿头上蒙着盖头,大家也看不出她是喜是悲,就这样被吹吹打打抬出大门,再换乘彩篷轿车,穿过荣宁大街,出了城逶迤而去。彼时,荣宁街上真乃万头攒动,热闹非凡。正是:

    箫鼓声中人空巷,红花轿里玉生香。

    有一句俗语,道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却也道出了世间真意。那巧姐儿出嫁之后,王夫人、贾琏、平儿皆以为了却了一桩心头大事,各各暗自得意。谁料想仅仅隔了一个月,那刘姥姥哭哭啼啼奔贾府而来。

    时在寒露前后,天正下着绵绵细雨,只见刘姥姥跌跌撞撞进了贾府,来到王夫人房前,也不顾叫丫鬟传话,一径闯进屋内,见王夫人,便扑嗵跪下,爷呀娘啊地号哭起来。王夫人不知底里,忙唤彩云过去拉刘姥姥,问道:“姥姥有何伤心之事,但说不妨,能帮的我们尽力帮扶,何必如此啼哭呢?”可刘姥姥不管彩云怎样拉拽,就是不起来,一边哭着一边说着:“天啊!我这个合该天打五雷轰的老太婆呀!老天爷怎么不叫我赶紧死去呀!我不光害了自己,又怎么向各位老爷太太交待哟!呜——呜——”

    那王夫人听了,知事不妙,便示意彩云不要拉她,使她在地上鼻涕一把泪一把哭个昏天黑地。待刘姥姥哭足哭够,只剩下呜呜咽咽之声时,才命彩云把她扶起来,并端来清水让她洗漱罢,再扶她坐下。王夫人然后问她道:“姥姥且不要过于伤心,天塌下来还有人来顶的嘛!这世上哪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啊!有什么急事儿,您老慢慢说来就是。”刘姥姥这才哽咽着如此这般,叙说起来。

    却原来巧姐儿出嫁之后,开始还好,没几日便总是隔三差五往刘姥姥家走动,说是在周家虽称心如意,却十分挂念刘姥姥和青儿,便常过来拉拉家常。那刘姥姥也只说巧姐儿刚到周家,人生事疏,且又上庄下邻的,亲戚之间走动走动原也无可厚非的。然而渐渐的,刘姥姥发觉事情有些不大对头了,因为巧姐儿每次一来,总是先到刘姥姥跟前道个好,再去青儿房中寒暄两句便出来,径进板儿房中,便传出巧姐儿和板儿的说笑声。刘姥姥觉得板儿已是该讨女人的人了,与人家富门大户人家的儿媳如此来往有违古训,便时不时数落板儿几句。而每次板儿听了也总是一笑置之,听得多了便愈来愈不耐烦起来,有时竟别着脑瓜子再也不理会刘姥姥。刘姥姥无奈,就将此事告诉了女婿狗儿,狗儿便把板儿骂了个狗血喷头,可板儿仍低头不理。一日巧姐儿又来到王家,值板儿去田里耕耨未归,刘姥姥就拉她坐下,旁敲侧击打问她与板儿的关系,那巧姐儿也只是笑而不答。终于,一日板儿言说城中有几个朋友和他约好,要去外地贩些生意,况且在家死守着这几亩薄田,终也不会有大出息的。狗儿、板儿娘和刘姥姥都不同意,怎奈板儿主意已定,八匹马也动摇不得的,就只好择日打发他上了路。谁料没过几日,一天傍晚周家派人来王家寻找巧姐儿,说巧姐儿已经出来一整天,至今未回,不知去何处了。刘姥姥一听慌了手脚,忙打发狗儿、青儿帮助周家四处找寻。可数日过去了,哪里还有巧姐儿半点踪影?那刘姥姥哭天不应,哭地不灵,正愁着无法向贾府交待,周家又来了一帮人,手拿着一张字纸,来向王家要人,说这张字纸是从巧姐儿被子下面发现的,而巧姐儿在纸上明明写着她寻板儿去了。那帮人扬言,王家若不交出人来,便要具状告到衙门去。刘姥姥实在没法儿,这才一路哭哭啼啼投贾府而来。

    听罢刘姥姥一席话,王夫人、平儿等皆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才好。刘姥姥又从衣袋中抽出一页宣纸,抖开让众人瞧。王夫人接过一看,上有巧姐儿笔迹,乃一首诗作,道是:

    凄风苦雨招人恨,水上落花不自由。

    但得寻觅板儿去,齐眉举案共白头。

    不看便罢,一看了此诗,平儿早昏倒在地。众人忙扶她回房躺在榻上,半日方苏醒过来,不禁放声恸哭起来,边哭边数落着:“天啊!二爷回来,我可怎么向他交待呀!”又挣扎着晃出内室,跪在凤姐儿灵位前嚎道:“奶奶呀!您若有在天之灵,万万别怪罪贱婢吧!贱婢我也是好心办了错事啊!”

    一时间,贾府里齐哭乱喊,闹嚷嚷一片。

    各位看官若问:那巧姐儿到底哪里去了呢?在下也难以说得明白。不过日前再翻红楼梦,见第五回中描述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在薄命司内翻阅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其中有一页上写着贾巧姐儿的判词,上面另有画图“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可见曹雪芹在此对巧姐儿的下场已经暗示了,只是后四十回续者高鹗没有写明而已。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如此推断:板儿和巧姐儿最终相约先后出走,而且巧姐儿后来终于找到了板儿,二人指天为媒,结为连理,又怕人们找到他们,就浪迹天涯,在一处山高皇帝远的去处,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与世隔绝,有如桃花源一般,且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当然,这仅是在下臆断之说,万不敢强加于人的。若哪位看官果能解开巧姐儿下场之谜,吾自当拜而师之。正是:

    人间万态在红楼,善恶妍媸不胜收。

    一石巧镌百种谜,后人为此竞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