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学说分析《我母亲之罪

城城的朋友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60小说网 www.360xs.cc,最快更新城城的朋友文集最新章节!

    我母亲的罪孽是希腊19世纪作家维狄依诺斯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一个贫困的希腊农村家庭。母亲德斯比尼奥在其丈夫去世后,独力抚养起自己的四个孩子。但奇怪的是,她惟独偏爱病弱的女儿阿尼奥,而对三个同样幼小的儿子视若无睹。作者通过大儿子作为第一视角“我”以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的所见所闻和价值观,描述他母亲的怪异行为。为挽救长期患病的阿尼奥,母亲四处寻医,求神拜佛,用尽了一切方法和手段,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却与事无补。当病魔夺走女儿的生命之后,她又领养了邻居的一个女儿,并在她身上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并筹备了丰厚的嫁妆。当过继而来的女儿出嫁之后,她的儿子们这时也已经长大成人。正当婚礼当晚,儿子们庆幸着他们的母亲可以从此解脱,幸福地安度晚年的时候,德斯比尼奥又抱着一个女婴回到了家中。在儿子们的极力反对声中,德斯比尼奥偷偷地把与她最亲近的儿子“我”叫到一边,讲述了她沉埋于心底二十多年的“罪孽”:原来在“我”出生之前,母亲还有过一个取名阿尼奥的女儿。某天在别人的婚礼上,她和丈夫玩得过晚,回到家中给女儿喂奶的时候,因抵不住疲倦而沉沉睡去。当她醒来之时,女儿已被活生生地压死在了自己的身下。痛苦的德斯比尼奥非常希望能够再有一个女儿。在失望地生下了“我”之后,终于,又一个女儿诞生了。病弱的女儿成了她唯一的心灵寄托,并被取了同样的名字“阿尼奥”知道了母亲的秘密之后“我”四处留意,一心解开母亲的这个心结。几年后,在我的安排下,母亲终于得以向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忏悔。

    当作者叙写我母亲的罪孽的时候,心理学这门学科都还没有诞生,然而这部作品却饱含精神分析的成分。标题中,我母亲之罪孽虽为罪孽,但并非单纯指罪孽本身。我把它分成了三个层面:

    首先是最表面化的,即行为本身。母亲在并非出于本意的情况下,害死自己女儿的行为是单纯意义上的罪孽。但这一行为虽然是直接原因,却不是根本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采用倒叙手法,直到最后才将它浮出水面的理由了。

    其次,也是作者集中笔墨描写的,是母亲宗教层面上的罪孽,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格中的超我部分。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伊底(id,即本我,以下称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孔子曰:食色,性也。这个“性”即指本我。男人死要面子,女孩子喜欢被哄被骗,这些都是人格的本我成分。而弗洛伊德之所以被称为“性学大师”这与他一味强调本我中的性本能不无关系。自我是三个结构中唯一的显意识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判断和处理事物。说穿了,就是人思考的那部分。有些人被数落成“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的”就是因为自我意识差。而超我又回归到潜意识中去了。超我,顾名思义,超越自我,即理想中的我,是纯后天的产物。宗教、政治理想、个人自我实现的目标都属于这一类。虽然大部分书都把道德归于超我,但我不敢苟同,道德显然含有本我成分,当年阿德勒、荣格他们之所以要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这方面的分歧也是主要原因。简而言之,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

    德斯比尼奥在后半生所受的精神折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超我的束缚,即宗教上的“罪孽”她在生下“我”之后这么说过:“上帝是否不再愿意赐予我女儿了啊?因为我把他赐予的礼物给”而且为了使阿尼奥好起来,她和女儿一起住进了冰冷的教堂。而且她在解释从路上捡回一个女婴的时候这么对“我”说过:“这是上帝对我的考验,他在试探我的耐心呢!为了原谅我!”宗教作为纯超我的东西,深深植根于德斯比尼奥的潜意识中,令她背负了一生的罪孽。

    然而单单宗教上的罪孽还不足以解释母亲之苦痛所造成的异于常人的行为。最深的伤口来自最深层的部分——本我——母爱。这也是作者真正想要写的东西。与其说是母亲的罪孽,不如说是母亲的爱女之心。这也是作者为何要透过一个小孩的视角来写的原因了。童言无忌,透过一个孩子的心灵,让读者感觉更可靠更真实。文中这么写到,母亲为挽救病弱的阿尼奥,用尽了所有的方法,从不抱怨庸医的贪财,寻找不可能找到的医仙,陪女儿住在冰冷恐怖的教堂等等最有感触的是“我”因母亲偏爱妹妹而与母亲吵架而无法入睡,才发现母亲在妹妹的房里一直陪到深夜,然后才偷偷地躲在房里啜泣。深深的母爱让人感动,同时它也深深地折磨着母亲的心灵。因为母爱作为本我的一部分,这个层面的罪孽是最刺痛人的。

    小说的最后,在“我”的安排下,母亲得以在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面前忏悔。回到家后,她这么说道:“怎么说好呢!主教可是个圣人啊!他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罪孽和上帝的旨意!但怎么说好呢!他可是神职人员啊!他没有孩子,他无法理解,当一个人把她亲生的孩子杀了之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啊!”这段话,预示着宗教,即超我层面的罪孽被划上了句号。超我的这部分,比如宗教催眠,比如爱国主义情绪,又或是共产主义理想,是自小强加于人潜意识的,即个人价值观的东西,虽然不易改变,但至少还是有可能的。打个比方,悲惨世界中一直追捕主人公的警察夏威,就是超我意识极强的,一心为公的人物。但最终为主人公所救,超我意识受到强烈冲击而不得不选择自杀。又或者二战时,纳粹思想风靡一时,而如今又匪夷所思地被打入万丈深渊。可见超我的力量之巨大。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不是神,但是他却扭正了德斯比尼奥的超我架构,这是因为在心理学出现之前,神甫其实一直都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因为当今世界所广泛采用的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主要就是倾听,让被咨询者有一个释放自己、发泄情绪的舞台。通过神甫的“心理咨询”超我层面的罪孽被摆脱,然而本我层面的罪孽始终是难以释怀的。因为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因而本我最为强大,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需要正是由本我阶梯上升,直到“自我实现”这个超我的最高境界。

    而造成母亲长期承受罪孽之阴影,也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候受到强刺激而未得到及时释放。当德斯比尼奥发现女儿被自己活活压死,痛哭叫喊的时候,丈夫捂住了她的嘴巴:“你想干吗?你想让邻居们都知道我们的女儿被你压死了吗?”要知道,人都有心理防御机制,可以通过做某些事情得以缓解。女生失恋了会去疯狂购物,或是猛吃东西。工作烦闷了,会出去散散步,或是看一场演唱会发泄情绪。因为当人过度郁闷的时候,就会很有发泄的冲动,其实这就是本我膨胀的体现。而如果你极力压制这一原始冲动的时候,也就是你的自我和超我在压制本我的话,一旦本我超出负荷,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德斯比尼奥当时就是无法正常抒发自己的悲伤情绪,导致原本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协调关系失控,引发了之后长期的心理病症。为什么孤僻的人比较容易有心理疾病呢?这就是原因所在了。所以就心理学角度而言,阿q倒是个心理非常健康的人,他能够不断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始终如一地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大好人生。而相反,鲁迅遗书中所写的对于他所怨恨的人他一个都不会饶恕,才真有点不健康的意味在里头。于是,德斯比尼奥只得通过心灵寄托,将爱全部转移到另一个女儿,才借以缓解罪孽产生的后遗症,从中得到活下去的勇气。于是才会严重得对着教堂的圣像拜道:“把我的女儿还给我吧,我愿意奉上我另三个儿子的性命!”

    作品中,据说有不少情节是作者维狄依诺斯亲生经历的。这也难怪这部作品虽然出现在心理学诞生前,但却活像是一本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的教科书了。

    相关解释:

    1 我母亲的罪孽:?toΑμ?ptημatη?mηtp??mou?前半部分被译成中文,收于希腊短篇小说集新娘的玩偶。

    2 维狄依诺斯:Γe?pγio?Βiuην??(1849-1894)希腊自然主义和风俗小说代表人物之一

    200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