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冤句盐贩。

云夷后主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60小说网 www.360xs.cc,最快更新涅徒最新章节!

    众所周知,食盐的作用非常大,在中国历史上这东西更是几乎占据着其他战略物资无法替代的地位。

    “食盐是种非常理想的商品,如同金银天生就是货币一样。”

    说起黄巢,冷狄和赵英杰不知怎的,就说起了食盐这种东西。

    “嗯……这个倒是,”赵英杰点头赞同,“毕竟它不像农作物那样可以自给自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一般老百姓唯一需要花钱购买的物资来着。”

    “这东西最初让国家称霸的原因主要来自贩卖带来的财政繁荣,汉之前还好,到了汉代,因为连年征战,国库亏空,汉武帝就开始对盐铁实行专卖,同时对它们课以重税,不过可惜当时官营商业效率极低,食盐质量又差,导致民间怨言不止,所以专卖就时行时废,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乱后,朝廷揭不开锅,才重又捡起专卖法。”

    这个赵英杰知道,高中课本里有讲到过,因为和经济挂钩,那节课他倒是认真听了。

    当时唐王朝靠着盐上收来的重税养着军队,税率高居不下,而且唐政府在食盐专卖后,又施行过酒和茶叶的专卖,同时收矿山税、津渡税,凡是能收税的东西,全被唐政府扒拉出来加以利用,这也让最初的武力国家摇身一变成为财政国家,靠财力说话。

    最典型的,如果国内叛乱,就花钱雇佣外族军队;如果遭到外族入侵,则用金钱达成和解,这事儿还给后来的北宋开了个借鉴的先例。

    之后专卖就成了一种基本国策,成为最为稳定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当然,食盐专卖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因为利润极高,少不了会有人铤而走险,甚至践踏世间的一切。

    “自从唐朝实行食盐专卖后,我们国家就产生了一群特殊的黑社会呢……“冷狄边听赵英杰温故而知新,边点头划重点。

    “没错!特别是那些路子广、钱财多的私盐贩子,一旦谋反就难以应付,最著名的例子……”

    自打俩人鬼使神差落入这千余年前的崎阳大牢之后,一路都是冷狄这犯罪分子在滔滔不绝,难得这会子赵英杰能逮到机会说点什么,大概也真是是压抑得太厉害,不知觉间,他已是口齿翻飞说了大半个时辰,冷狄坐在凭几上一直默默听着,并不打断他。

    不过说着说着,赵英杰却是神情一顿,话头戛然而止。

    “嗯,最著名的例子,除了元末的方国珍、张士诚之外,就是现在离我们几百里远那俩位了。”冷狄对他这番举动习以为常,默默接上了话茬。

    与此同时,即将走向历史舞台的黄巢……当下又在干什么呢?

    曹州冤句。

    六月的冤句宁静祥和,阳光透过窗棂,洒落一地斑驳剪影,雄鸡声声啼鸣中,有的人家已是起了,三三两两走上街市——随着开市人们的吆喝声,古老的小镇逐渐热闹起来。

    冤句有两条宽大的主干道,不同于天子脚下帝都长安那般严苛,这里的人们倒是乐得沿街建屋立宅,大门一开,熙熙攘攘的街道市井便跃然眼前。

    当然,两条主干道最繁华的还要属东临道,本地商贩和走村串户的商旅们都喜欢聚集于此。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能在这条道上沿街立户的人家……那可都是整个郡县十里八乡能排得上号的士绅才子。

    黄宗旦的府邸便是坐落在这东临道尽头。

    山东靠海,自然也是渔盐之邦,山东人好义气讲义气,尤其地处鲁西南的曹州,更是常出悍匪。远如蚩尤,后宋时代的水泊梁山、清代的捻军、义和团里很多将领皆出自这地方,就连当初汉高祖刘邦都是在这地方筑台起义,可见此处乡民好武之风有多盛行。

    黄宗旦本也是当地农户,兄弟亲朋众多。自朝廷实行专卖法之后,黄氏家族见盐利巨大,便举家合起伙来贩卖私盐。由于民风彪悍、山高皇帝远,黄宗旦自己也算有些经济头脑,把贩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来二去竟也积攒下些许家业,如今更是早已住进深宅大院,婢奴成群,俨然成了当地的体面人物。

    除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令黄宗旦自豪的,还是自己那个“腹存锦绣文、才俊傲绝伦”的宝贝儿子,黄巢。

    黄巢幼时便能作诗,五岁那年一首“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于桃花一处开”让黄宗旦在同乡酒宴上挣足了脸面。黄宗旦虽为私盐贩子,可他心里明白,铤而走险不过是为了生存,黄家其实一直鼓励黄氏子弟读书,黄宗旦也希望自己这宝贝儿子能通过读书走上仕途,毕竟在这个时代,这也是唯一的正途。

    自武则天时代起,唐朝科举取士制度的实施便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也让民间的读书人有了一条由乡野直达庙堂、从布衣晋身达官的捷径之路,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只要能通过考试,就有可能被选拔到国家官僚机构中去任职。

    但毕竟僧多粥少,科举之路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天南海北,一考定音,万千举子最后能圆仕途梦的,却又是寥寥无几。

    被寄予家族厚望的黄巢自然也经历过科举,然而天不遂人愿,和许多怀揣仕途之梦的世子一样,黄巢也落榜了。

    此时的黄巢已不再是那个年幼懵懂的孩童,他文武兼修,不仅满腹经纶,更是武艺超群。黄家势大,黄巢在家乡人缘颇广,身边常年还有群舞刀弄棒的兄弟跟随,如今再次落榜,让这个从小在各种光环下长大的热血青年很是恼怒沮丧,在各种负能量情绪的交织下,他在曲江附近某家小酒馆的墙壁上题下一首《不第后赋菊》后便愤然离去。

    一场科举,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样,一个落第之人,也能改变整个王朝的命运。

    五月繁缕七月流火,乾符二年的六月海天云燕。如同其他每个普通的日子,这一天黄巢也随着清扫庭院、剪枝浇花的佣人们一同而起,早早便在院中习武练剑。

    贩盐之路非同儿戏,黄巢挥剑劈砍,招招式式无论快慢,却都是一点儿也不花哨的格杀动作,剑花翻飞,剑风啸响,阳光照射进庭院,打在他犹如龙飞蛇走的剑刃之上,竟是反射出阵阵炫目光芒,看得周遭经过的婢奴们都呆了眼忘了事。

    几番落第之后,黄巢便对科举仕途没了念想,但出于不想令父亲失望,黄巢还是经常会逼着自己看书,有一天没一天的也不在意,不过对于骑射,他倒是天天操练。

    父亲年事已高,过段时间自然也就会放弃对自己这番执念,到时自己也得全权接手家族产业,在这水旱连连的年月里,比起金榜题名……还是多挣点钱较为实在。

    其实说起来,对于贩卖私盐这事儿……黄巢还是挺喜欢的。江湖义气,刀光剑影,对堂堂七尺热血男儿来说那绝对是无比的刺激,只不过最近朝廷不知怎的,突然大力整治起私盐贩卖来,不仅自己手下作为接头的几位暗仓兄弟突然失了踪迹,就连名震江东的江湖大帮“江河日照百大川”的宗主张老先生都莫名失联数月……

    这些事让黄巢隐隐觉得不对,念及此,手中如游龙一般的剑锋也慢慢滞了。

    恰好此时门外管家前来禀报,说是有客来求见,黄巢收起寒光耀目的青龙剑,命奴婢将客人引入自己所居的西屋。

    这大热天的,什么人会来黄府登门造访?而且找得还是自己而不是阿耶呢?

    黄巢想了想,不得要领便也没再费神,刚一坐定,客人便进了屋。

    此人皮肤黝黑,腰阔十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蓄满胡须,臂上肌肉成块。黄巢一看就知此人是个江湖朋友,忙起身让座。

    “黄大哥。”来人抱拳拱手,声若惊雷。

    黄巢有种似曾相识之感,示意周围仆人将茶水果点备好便尽数打发退下了,片刻之后,屋内便只剩下客主二人。

    “黄大哥,”黝黑的汉子左右一顾,确信无人在旁了,这才压低了声音开口道,“小弟此番受王将军之命前来,是有一桩杀头的买卖和大哥商议。”

    “王将军?哪个王将军?”黄巢闻言不明所以,黄家富甲一方,和本地衙门官差关系也还算融洽,算得上井水不犯河水,可思来想去,他也不记得自己有认识甚个王将军?

    “是王仙芝王将军,”汉子声音压得更低了,“王将军目下已在濮州起事,号天补平均大将军,军中很多兄弟都时常提起大哥你呢。”

    此话一出黄巢双目骤然一亮心中腾然一惊,他忙起身快步挪至门边,朝外望望,尔后便将那汉子迎入内房,这才回声道。

    “原来是王大哥手下兄弟,失敬失敬,我早听说濮州有人拉起反旗,没想到居然是王仙芝大哥,大哥为人爽快,黄某最是钦佩,黄家产业也多承蒙其照顾,此番遣你前来……不知是对我有何吩咐?”

    “王将军时常提起你,说黄公子是个有学问之人,少时就能做诗,是个做大事的人,不像某等,心直口快,大字不识,若是说得不中听,黄大哥可千万别介意。”

    汉子听黄巢如此一说,便知这人果然如王将军所言,没什么架子,是可以议事的。

    “江湖中人,但凭心交,兄弟有话直说,无需拐弯抹角,我黄某也不是那等妇孺之辈。”

    “如今乱世,奸人当道,河南道又逢灾年,土地无有收成而赋税却不得少交,公子和王将军曾共商盐业,一同从刀尖上滚过,但近年官府查禁愈严,连此也要断我等退路,正巧高骈因南诏犯境,远调西川,濮曹二州一带守兵空缺,所谓官逼民反,不如黄公子在曹州响应,同王将军一起共成大事!”

    汉子说得激亢高昂,黄巢听得心头发热,他想起了多年前站在长安大街上的自己。

    是啊,盛唐时期的华丽早已转身不复存在,如今徒有其表,已呈败象,自己当初寒窗苦读,为的不就是能跻身于帝王家?可帝王家已是膏育腐败,行将就木!如今自己一身学问,既然帝王不用……何不用于苍生?

    更何况大丈夫来此一世,理当快意江湖,成就一番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