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杂文

半团圆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60小说网 www.360xs.cc,最快更新半团圆文集最新章节!

    我喜欢杂文。在我心中,杂文是一种发泄性的文字,更是正义的象征。

    —题记

    我心中的杂文情结

    我从未想过,我会喜欢上杂文。然而,很多事情并非在诞生之初就成了高楼大厦,而是于无意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于欣喜与愤怒之中,于忧愁和快乐之中,于安静和喧闹之中,思想的碎片也会汇成闪光的大海。人生,竟是如此出乎意料。

    一个人的写作风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练笔之中摸索出来的。回想当初,最具雏形的作文还是六年级写的一篇应试作文。篇幅小,眼界也不够开阔的小作文仅是因为题材的大胆性及挑战性就足够让我激动。再到后来的我看娱乐圈,再到现在的多篇杂文,我经历了杂文的稚嫩期与成长期。渐渐地,我发现杂文是一种依靠,它是发泄不满的一种工具,是一个人对社会时代里弊端的一种反抗。就这样,就仿佛是一个迷路的小孩,在一片荒野中找到了一片孕育着希望的田野,我开始视杂文为我的写作方向。

    韩寒

    相对于现在的韩寒,我更为钟意的是早期那个小屁孩韩寒。意气风发,不顾旁人的指责,大胆地抨击中国的应试教育。十七岁就写了颇受好评的三重门,然后七门功课亮起了红灯,大呼着七个红灯照亮了他的前程,大胆地辍学,拒绝了名牌大学复旦的邀请,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少年,是我喜欢的韩寒。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有人认为他的文风似乎有点像李敖,我倒认为韩寒的文风更像钱钟书。两人的经历也颇为相似。韩寒视理科为天敌,钱钟书高考时数学只有十五分。同时,他们又都是少年成名。对比围城与三重门,两本书都有一大堆有趣的比喻句,幽默与讽刺意味并重,让人大为称奇。再加上,韩寒本人就不加掩饰地夸赞钱钟书,我可以判断韩寒的文风多少受了钱钟书的影响。

    粗略一算,从最初的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到现在的人尽皆知的赛车手、歌手与所谓的作家,大概已经有十年之久了。在这十年里,究竟有哪些作品是真正凝聚了他的心血呢?的确,他现在还走在作家这条道路上,但他似乎没了作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完全给人是以赢利为目的,拿着过去的耀眼成绩来骗人的感觉。

    我认为,三重门里的韩寒是一个有思想而又特立独行的反叛者;通稿2003里的韩寒是一个实话实说的少年作家;而长安乱里的韩寒是一个江郎才尽、仅仅靠买书为生、不知所云的骗子。

    李敖

    我喜欢李敖是因为李敖的真诚,面对夸奖与批评,他都能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2005年的北京之行,他去某电视台做客,主持人念了一段观众以对联的形式夸赞李敖的一段话。主持人满以为李敖会高兴地夸赞没想到李敖却坦率地说:“这副对联对得不怎么好,他选用的这种对子是很难对的一种。”想一想,古往今来,能够大胆得罪自己的“粉丝‘‘的也只有李敖一人。

    读李敖的文章有时候会怀疑他是个超级自恋的老顽童。但仔细一想,敢在中国这样的国度大胆夸自己,而且夸得没边没界的,李敖也算是少数中的少数。当然,他也有资本来充实他的骄傲。这也是性情中人的真实表现。读李敖的书,是不要刻意去记住什么,但是读过之后,他的话就会在你的脑海里扎根,因为真理是不需要刻意的,但是真理又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显得尤其可贵。李敖是以写评论性文章出名的,这一点倒是很契合我的胃口。

    年轻的时候,他因为不断地出版反对国民党的书而被关进监狱里好长一段时间。他却仍然不退缩,勇敢前行,豪情壮志。他说他是少年老成,爱读书,却也活灵活用。他骂陈水扁这个曾经的朋友,他反对李登辉,做着李敖有话要说这个节目,俨然是一个幸福奔波着的小老头。

    柴静

    柴静现在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主持人,但也时常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在自己的博客上。那些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字很快被转载到各大杂志上面。我不是先从博客上认识她,而是先从杂志上认识她。

    柴静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她习惯于冷静而客观地叙说着生活中与她交往的人之间发生的事。她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时常从别人的话中得到启发。她的许多随笔,是以他人的话作为题目。例如,她以吴冠中的话“思想划分代沟”为题,以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的话“拼命活下去”为题,以一个人的“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是生命”为题,以叶芝的诗“你和我都深深地嵌于这个世界之中”为题

    作为一个资深记者,她有机会和许多文化名人、体坛健将进行采访。她总是能从许多不起眼的小事情中寻找令人感动的细节。她的文章有这样一股力量,在冷静而沉着叙述的笔调中,宠辱不惊,不大声呐喊什么,不直接批评或揭露什么。然而,这时候作者早已随她的叙述发现了什么,那种悲悯之情由衷产生。读完她的文章,不仅仅是思想的启迪,更是责任感的唤醒。

    我喜欢她的这种力量,更被这种力量所震撼。文章的成功,是什么?是让读者受感动。许多写作者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包括我自己),常常是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下来几千字,道理也将了很多,但读者读完以后,没有什么感觉。这种文章就成了过眼烟云,这就是文章缺少振奋人心的鼓点,也就是文字的力量。事实就是这样,含蓄委婉之中更见澎湃汹涌,而直抒胸臆却影响微甚。正如一个编者所说:“文学说到底,不是让人‘知道’是什么,而是让人让人‘感觉’是什么,甚至有时候这个‘是’字都很难说。感觉大于思想,大于语言。”文章的质感往往是一个重点。

    鲁迅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他的杂文有着无可比拟的思想高度和艺术价值。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许多人说他的杂文难懂。在我看来,文章的核心重在过作者的主要思想。这一点明白了,其他的部分就可以举一反三,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鲁迅的杂文确实应该多读几遍。一方面在于读懂,一方面在于品尝其杂文的味道。我最为喜欢的是他的论证了眼再看、小杂感、逃名、男人的进化和读书杂谈。尤其是论争了眼再看,更是先生的肺腑之言。

    三 我们的同一个梦想—杂文

    无论是那一个作家,无论是孤傲者或是冷静的写作者,只要爱杂文、写杂文,都有同一个目的,即杂文赋予人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都知道:愤怒出诗人。屈原、郭沫若这些伟大的文学家都是因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而挥笔写诗。同样,愤怒也出杂文家。杂文家和诗人的沸点都要比普通人高。我们越爱这个世界,就越能为这个世界而愤怒。杂文家就是这个世界的清醒者。无论是什么年代,只要有不平之事,就有杂文家。杂文家是用他们的血,他们炽热的心来抒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这世界上,有人爱欢愉,有人爱快乐,有人爱时尚,但有很多人不爱沉重。而杂文给人的感觉,往往就是沉重。然而,这沉重,未尝不是另一层意义上的轻松。杂文写出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呼吁,制止与揭露。一件让你感到沉重的事情有机会得到呼吁和制止,何尝不是一种轻松?!正如敬一丹所说:“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给人带来的不是轻松,但从长远上来说,它将赢得人们的尊重。”

    然而,这世界上有许多睁眼看世界的人,也有闭眼看世界的人。许多人,他们对许多不平之事不闻,不问,不关心。他们没有足够的胆量,所以只能缩在自己的一片世界里当主人。就连曾经百花齐放的文坛,这片圣洁之地也被玷污了。在我看来,当今的文坛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许多真正的文学作者埋在自己的小研究室里,不为人们所关注;另一方面,许多文化明星却又在驰骋着文坛。可以这么说,现在的主流文坛由三部分人组成:小偷、痞子、骗子。骗子如韩寒,纯粹拿过去的耀眼成绩来骗纯情的少男少女;小偷如郭敬明,抄了人家的小说,还死不承认,不愿道歉;痞子如王朔,只顾高调开炮。这样的局面不能让人满意!那些纯文学作家跑到那里去了?!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不应该将它束之高阁;更应该将它作为一种交流,传播思想的渠道,深入到大众之中!

    目前,我们的希望所在,是什么?是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心。鲁迅说过:“世界日日在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破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早该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同时,先生还说了:“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新文艺的。”而今天,我们需要有人前仆后继地涌现出来,闯下自己的一片天堂,这是我们的同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