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坛四大尴尬现状

半团圆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60小说网 www.360xs.cc,最快更新半团圆文集最新章节!

    一个人想要当作家,难。想要在中国当作家,更难!中国的文坛面临的比其它国家文坛上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与尖锐。这一点,是每一位国民所应当关注的,更是中国的作家所应反思的问题。

    问题一:作家稿费不高

    在中国,每一位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想要靠写作创作的人都知道,想要靠写作谋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即使是很当红的作家,也不会傻到仅仅靠写作谋生。2007年的作家收入排行榜上,第一位是郭敬明,第二位是于丹,第三位是易中天,但远远落后在前两位。不难看出,这三位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与电视传媒有关,其不可低估的知名度成为他们获得高收入的主要原因。但是,即便如此,郭敬明也身兼歌手、公司老总等职位;于丹与易中天又分别以教授的身份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再拿海岩这位中国电视剧收视率高保证的编剧,他写出来的书也是很卖座。但他也坦言在中国文坛写作稿费低这一事实。换句话来说,如果哈利波特的作者不是在英国写作,而是在中国写作,那么她不太可能成为收入仅仅次于英国女皇伊丽莎白的女首富。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写作稿费会很低呢?这就要讲到中国人的问题。我们说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对知识的渴求亦孜孜不倦。很可惜,这一点到了现在就并非是事实了。更为准确的说法是,在就业压力盛行的年代,中国人读书很大一部分带着极大的功利性与目的性。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课标要求的、考试要考的,他们很少会买;对于很多商人来说,不是讲经营之道的他们不会买;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不是将经营之道的他们不会买(因为上班族要缓解压力)这样一来,外界众所周知的就是中国人经常读书的很少,经常买书的就更少。另外,盗版书的盛行又在冲击着人们抱怨“书太贵”的文学市场,这下中国人买书的很少很少啰,作家口袋里的钢蹦就是瘪瘪的。

    问题二:文学商业化

    我不反对文学商业化。纵观古今中外文坛,也有许多写通俗小说的作家取得他们所应有的成就。大仲马、莫泊桑、狄更斯皆是这方面的代表。大仲马的作品有着休闲读物的感觉;狄更斯双城记的结局竟是男子为情而死,给人逊色之感;而莫泊桑的漂亮朋友更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小说。有人后来发现,当时是报刊专栏写手的狄更斯与大仲马所写的文字都是英国岛民与巴黎市民用来消遣的玩意儿。总而言之,文学商业化不过是让作者与人们靠得更近所采取的手段罢了。但是,文学商业化就绝对是一件好事情。一切都要适可而止。一部书,完全放弃了艺术性,只是为了讨好观众,是不应该的。我的一位师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犀利的话:“文化这东西已经不怎么顶用了。只有经济可以利用它,它却利用不了经济。”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外文化所处的地位不同。在国外,是文化利用经济,哈利波特就是一个证明;而在中国,是经济利用文化,许许多多的流行小说就是一个证明。纯文学作品越来越少,越来越大的人向世俗低头,甚至直接跪地,写出了一堆垃圾文字,他们早已愧对作家这个称号,用“写手”来称呼更为合适。文学商业化,是文坛演绎出的又一出令人苦笑不得的悲剧。

    问题三:不被保护的艺术家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之类的物质层面,而是向更高一层的艺术追求。这也就是哲学里所说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于是,人们的写作水平越来越高,艺术鉴赏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有所谓的“神童”的称呼。文坛作为艺术的一部分,亦是如此。韩寒十七岁出版了一本句句出彩的三重门,而母亲同为作家的蒋方舟在十八岁以前就出版了好几本书。郭敬明、张悦然、李傻傻等人亦是少年成名。神童,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但是,韩寒少年成名并非是一场好戏。我们可以这么设想,一个仅仅十七岁的少年,突然一炮而红,在媒体的关注下受到别人的关注。这个时候,生活就意味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掌声与鲜花会使这颗年幼无知的心产生什么?变成什么?生出欲望和虚荣心?变得焦躁不安?这一切,我们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生活在聚光灯下的生活往往会挡住一个人的视线,从而迷失生活的方向,最起码他不再清醒了。拿现在中国少年作家班的主席蒋方舟来说,被清华大学降低60分录取一事就足够让她受了。外界的言论犹如枪击炮弹一般,让人受不了。事后,记者采访她,她说自己早已看透这件事了,因而也就淡然处之。我想,对于她来说,这件事使她也更明白了人生的一些无奈。虽是寥寥数语,但是我们由此不难看出她的心里因为这件事起了多大的波澜。

    如果说,这些事还不足以证明我们的这些小小艺术家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的话,那么郭敬明的我这样的儿子一文中更可以瞥见他的成长经历了什么。郭几年前想给父亲买一辆车,一个做出版的商人正好与他联络,听知此事推荐了一家做汽车专版报纸负责人给他,并答应可以代其选车,送到自贡给父亲,郭欣然同意。然而,有一天郭在报纸上看见他爸爸坐在汽车上,手握方向盘,有一张害羞的照片,上面的大标题是暴发户的可笑嘴脸,郭在文章的末尾写道:“那个晚上我卖光了周围所以的报纸。那个晚上我在垃圾桶里把它们烧成灰烬。

    火光里,报纸上爸爸的笑容很不好意思也很慈祥,只是头发有很多白花了,眼角的皱纹里满满的,盛放不了的喜悦。

    我真的好恨他们。

    如果有一天,你们的儿子也送你们礼物,也用自己挣的第一笔钱买了东西送给你们,你们一定是这样满心的喜悦,一定也是这样的,暴发户的可笑嘴脸。”

    余秋雨说过:“我们的文化形象,国内外都承认的是姚明,当然还有朗朗。但文艺作品却是缺席的。我们到处都是人,但是优秀的创造者被各种各样的麻烦困住了。被各种人事关系、某种体制、谣言、争论、麻烦事,一下子困住了。如果海明威、贝多芬生活在这个时代被很多绯闻困住,那也完全没有办法出来。”

    问题四:你们在那里,中国真正的文学在哪里?

    中国不缺乏作协,亦不缺乏人才。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尴尬现象横行于世。一方面,许多“80后”“90后”作家及许多文化明星在驰骋着大半个文坛;另一方面,那些纯文学作家他们沉醉在自己的地盘,久久不曾露面,作品出了大半年了仍然很少人问津。事实上,真正从事纯文学工作并且被人们所熟知的作家,很少很少。而那些所谓的作协主席或各省主席,更是除了内行人心知肚明,外行人连听说都没听说过。

    贾平凹、刘墉、铁凝、陈忠实、秦文君、毕淑敏、王蒙、郑渊洁、王蒙这些名字是从事纯文学工作者中名气还算叫得响的,而其他人即使是作协主席,我们也很少晓得,更别说看看他们的作品。但是,我们现在只要一提到安妮宝贝、落落、明晓溪、琼瑶、亦舒等人,绝大一部分人,就会耳熟能详地道出他们的作品。事实上,不用说我们这些青少年,就是大人中知道中国作协副主席有个叫蒋子龙的未必多。这种尴尬的局面,着实叫人难堪。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以三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媒体的影响;2、商业化文学带来的弊端;3、从事纯文学工作者本身的原因。我们先来简要谈谈前面两点。现代生活是一种高压的竞争生活,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更愿意选择言情小说之类的书来放松自我,而不是纯文学作品。同时,商业化的今天许多作品能够出售的不在于其艺术价值亦不在于作者个人的魅力,而在于宣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过去,媒体为书的销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情况下,纯文学工作者就应该努力地改正这种被动的局面。但是现实恰恰相反,他们以学者的高贵身份自居,宁愿在象牙塔里从事研究,也不愿抛头露面。我们必须清楚明白这一点,当今社会一本好书也是需要宣传的,传统的读书方式是可悲的。仅仅自以为是,认为大众不懂艺术、不懂文学的人更是消极面对现实自寻烦恼的败类!至于媒体,更是要想一想与之打交道的方式。距离太近,会摔倒太重;距离太远,反而倒让他们不敢觉得没有亲和力。适当的分寸,媒体才会成为你的友人。仔细想想,一本书只有被大众知道,它才有销售的可能。这并不是俗不俗的问题,而是很现实的文学作品寻找市场的问题。那些埋头在象牙塔里的纯文学家们,走出来吧!让大家知道你!让更好的文学作品被大众所知!让你们深入大众之中,被大众所接受!